从字面上我们都会认同这三关,也明白知到容易,做到难。
另外一位大V也是在昨天表达了他的观点:
超短,本质就是动态博弈
向左看,皆是股神
向右看,谁又不是在做风报比的一个平衡?
以前打牌的时候还见过4条输同花顺的牌局
从结果来说,4条梭哈是错的
从过程来说,4条梭哈就不是错的
超短我理解就是:动态管理,风报比评估,仓位控制,
市场从没有过股神,但有很多好的博弈者
做大概率的事情,当小概率发生的时候,不否定前者是错的。
他理解的三大难关是如何做好动态管理,进行正确地风报比评估以及在这二者基础上的仓位配合与控制。
我觉得也非常有道理,然而这二个分类还只是在宏观层面,一看一讲都懂,对于每一位还在途中的选手,知道了这些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方向,但如何落地和通过每一关则成了最大的难题。或许一直很努力,一直过不了关。这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隔了一个太平洋,似近实远。
我在最近的一个帖子中讲到交易过程的五级分类,对于前三级,不论你处于哪一级,结果都是持续稳定地亏损,甚至在第四级的初期,也会时而发生亏损。
结果相似,过程不同。
每位选手所处的位置不同,经历不同,基础不同,认知不同,在他当下所面临和要突破的难关就会截然不同。
既要有宏观上的认知,把握大方向,树立大局观,又要立足当下面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到解决良策。
根据我个人的情况,我也正在通过三大难关,这三关基本上不是以技术为主体,而是如何调整心性,克服人性之弱作为重点。
第一关:经验成为束缚和障碍
如果有人看到这句话,会感觉不能理解,经验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有经验的还能不如没有经验的?
经验是在我们不断努力学xi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本身不一定是正向的代表,即经验不是一定正确。它取决于你努力的程度,认知提升的高度。比如制造一件产品,要经过多道工序,从毛坯、半成品到成品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了对过往经验的体现。但半成品还是不能出厂,因为没有达标。
在股市中我们会犯的错或者严格意义上讲必须要犯的错就是在认知和经验没有达标的情况下就开始投入使用,在这一点上不同于生产产品。一是它是完全由个人的主观决定,没有外在因素的约束与把关;二是当事人并不认为它是毛坯或半成品,总认为火候到了,可以使用了。只有经过了现实地不断毒打,或才能(而不是必然)幡然醒悟,知道技艺不精,还要回炉重炼。
我从2021年起开始搜集并研究案例,试图从中找出规律,建立自己的模式。至今已经收集了近8000个过往的案例,涉及到多种自认为的模式。它见证了我一路上的努力与探索,也是帮助我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和方法之一。
然而,从案例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有另一面,即许多错单的主因就是来自于案例的导向。
从现象上看,经验就成了一种束缚,变成了途中要克服的一道屏障,且这个屏障还是自己建起来的。
本质上问题出在认知,将经验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特别的主观意念。
以昨天的克来机电为例 :
估计有人在开盘就进去了,他认为前一天的板够烂,今天竟然还高开,就是弱转强,马上走二波,时不我待,否则来不及了。这是另外的一个技术上的错误认知。
而选择了低吸,有的人是因为足够地低而吸,只要今天能起来,都是赚的。我选择了低吸,结果一样,但原因不同,就是犯了将经验变成了主观,并直接主导了操作。
在我的过往案例,会找出一些龙头票在横盘时出一个涨停,次日跌停,第三日反包的例子。于是妄念上头,想着拿先手,坐等次日的反包。如果认定这是马后炮式的总结,因为失败就这样讲,如果成功了就不总结了,那是你认知太浅薄了。
炒股是一场永不停息地概率博弈,没有一个百分百的模式或战法,纵使有了一个高胜率模式,也能找到不成功的案例,或者自己直接做到错单。
都在讲先预判,后跟随。
这是股市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句话。
仍然以此票为例,早盘急跌至跌停,首先在盘面上表现地是弱,后面会有二种或更多种可能。一是如成功案例那样,次日如期反包;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主力砸盘跑路了,后面继续跌。
这如同在牌桌上打牌,没有出牌前,结果一切皆有可能。局势不一定按照你的想象发展,只要你抢先了,选不中定律和墨菲定律经常发生的现象反而不是小概率。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预判,并进行关注,但要看到更多地确定性信息时才能出手,因为此时权衡单子成功的概率大幅上升。在近跌停位置出手,其实无法确定概率,纯粹是一种博弈,这源自于自己因经验带来的片面理解和主观想象。
脑子中只想着成功的案例,没有了其它。
心死则道生,一生念就是妄念,结局是大概率失败。
所以,对于经验的认知:收集地越多越好,理解地越深越好,不断地思考与总结,从浅层面的模仿与记忆过渡到可以形为体,但又能灵活机动,真正做到顺势而为。
看到一个符合模式的机会就上车,如果水平还在浅层面或主观干扰阶段,成功了是偶然,失败了是必然。如果因为失败了而放弃了这个模式,则是半途而废。模式本身有不完善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完全走不通,而是自己没有再钻研下去,打通最后的障碍。
所以,在当一个符合模式的机会出现时,如果上车失败基本上是主观抢拍,在技术认知的最后细节没有真正掌握导致的;如果因为想到了不成功的例子而害怕不敢上车,结果个股走出了预期,也是因为主观上进行了干预,且技术环节上没有探究到根本。
要想通过此关,委实不容易,既要不断地总结进步,提升认知,又必须在实战中经过多次的失败才能真正地彻底克服主观性。如果没有经验作为基础,失败不知所以然,损失没有价值。
第二关:退而求其次
我们经常在实战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看到一个符合模式的机会走出预期时,要么没有及时看到,要么来不及操作,结果已经涨停或错过了最佳的入场机会。
然后我们又进入到了另一个场景或状态中,闲不住的手和眼看到了其它自认为也是机会的机会,就上车了。从事后的统计看,失败大于成功,或者就是忙而无功。
出现这种现象的本因是我们不自觉地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感觉错过了最好的机会,但又发现了新机会。
殊不知,这是一个美好的陷阱。
我们提前做好关注,一定因为它符合我们选择它的主要特征,这是预判,当经验和认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成功率会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计划内模式。
而当我们转而在盘中临时找机会时,思考不够全面和周到,成功的概率会大幅下降。有人总结过失败的三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做了计划外(模式外)的票。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关注的票没有走出预期,就空仓,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但也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些模式内的机会并不是没有走出预期,而是我们过早地放弃了关注,自认为不及预期,转而做了随手单。
所以,最正确的应对策略是:只盯模式内的机会,即使认为他不预期或错过了入场机会点,还可以再等一等,或许主力们看你孺子可教,被你的诚意打动,特地开个小门放你进去。
以此票为例,如果认为它是自己的模式票,错过了第一和第二个入场机会点,看到又跌下来了,正感觉庆幸,然后转身取关了此票。结果不到半小时又上板了。后面有三个板的溢价空间。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马后炮,因为他看不懂,就认定这是事后讲。关于马后炮还是马前炮的话题,或许我会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不在本帖的讨论范围,对于我,它是模式票。
当错过前二个入场后,不要轻意地放弃关注,时间还早,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远没有到尾盘的最后几分钟。
且这个回落也是在技术认知内的一种变化。
过早地放弃可视为没有耐心,更是水平还差一点的外在体现。如果转而去找临盘的所谓机会,更是错上加错,水平不够,贪念倒是满满当当。
在这个案例中,上板后半小时内没有破板,是不是又转身离开了,离开了确实是自己的选择,也注定放弃了近20个点的确定性收益。
二者距离只在一念间,只需要再等一等,喜欢抬杠的人讲:有可能一直不开板呢,或者要到下午才可能有破小口。对的,这都有可能,怎么解决不用教了,都有办法。
不退而求其次,不临时操作,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大原则。可能有许多成功的时候,更多的是失败和无序。要想长期在股市中生存且活得好,必须消除这个意念和杜绝类似操作。
第三关:自我安慰式的散户思维
所谓的散户思维,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点是怕高,尽可能地在低处进,要么在个股下跌后的低位进,要么在个股分时的低位进,认为这样最安全,即使不及预期,也亏不了多少。
先举一个例子:
如果通过这个案例,认为在开盘初就进入,既能获利最大收益,又能避免不及预期的下跌。
虽然研究了案例,成功的且不止一个,比单凭主观想象进步了许多,但还是没有走出散户思维。
如果在开盘就进,所谓的指导思想和第一关中提到的克来机电是一样的,都是主观认为且行动了,在实战中只有主力有这个能力和资格,率先发动向上的攻势。
作为散户,你以为的低,只是你以为,它可以向上,也可以继续向下,当然可以横盘状态。当你冷静地知道会有各种可能时,你还会在这个所谓的低点入场吗?
因为看到成功案例就这样操作,这是陷入到了幸存者偏差的陷阱,可归类为马后炮的一种情况。
我们无法避免这个陷阱,也不能躲开马后炮这个认知阶段,能通过这一关的唯一办法还是通过努力提升认知,掌握底层逻辑和事物的本质,这样会出现一个“反人性”的结果:进在低处是风险,进在高处是确定性。
层层突破,穿透认知的各种羁绊,才能脱离人性之弱,回归理性和事物的运行规律当中。
再举一例
此例与长江通信不同,在竞价或开盘初的1点是可以进的,但当你“错过”了这个点后,你是不是又放弃了,不敢半路追,怕回落被套,更不敢在板上进,认为当天已经地天板了,主力在次日直接低开或急砸,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不划算。
然后,就自我安慰式的认为这不属于自己的模式,看不懂地就不做。
看不懂不代表你可以不研究,不努力,不要轻易地贴标签。当你真的看懂或研究透彻后,发现之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进入另一个天地,一览众山小,豁然开朗。
这三关的分类不是很科学和严谨,只是缘于自己当下的认知和现实。
我还没有完全脱离这三关,仍在通关的过程之中,还需要一些时日和实战经历才能真正突破,将它们彻底消弭。
术不能孤立地使用,当心性和认知(道)达到相匹配的程度,完美契合,共同进步后,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威力,做到术中有道,道在术中。
以前曾自编过计算机程序,还被单位使用了十几年。但在交付前要做很多的测试工作,检查一些没有注意到的BUG,比如运行到一个环节时出不来了。原来是循环命令没有设立跳出条件,进入到了死循环状态。
以上三关就是我必须要过的三大关,技术上有待优化,更重要地是心性上的突破。祝自己早日过关!